11月26日下午,由四川省生態文明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西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主辦的“生態文明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研討會”在成都市溫江區舉行,相關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等50多人圍繞如何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言獻策。
促進會會長、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楊冬生表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要的國家級戰略。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這項重大戰略勾畫出了路線圖。根據中央要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四個目標,即——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省生態文明促進會作為全省唯一具有協助省委、省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的省級社會組織,對中央作出的這項重要決策堅決擁護和支持。促進會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召開本次研討會,意在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提出相關建議,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一定參考。他指出,中央將成渝地區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來打造,無論對四川還是重慶,都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這一次將成都和重慶兩個主城區組合到一起,稱之為“成渝雙核”,很明確不是搞城市群,而是以兩座城市為依托,搞都市圈,希望通過雙核的驅動,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他強調,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第一次針對重大區域提出。也是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提出的,在新時期在新階段打造新經濟格局時提出的。從本質意義上,它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作為省生態文明促進會,定會利用自身條件、充分發揮自覺性,努力去促進、推進這項工作。
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省水利廳原副巡視員何鈺華說,要建設高品質的生活宜居地必須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牢記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就要求科技的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必須要注重食品安全等。
促進會副會長、西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教授李傳林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城市建設思考》主題發言,他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一個以城市發展為主導的經濟社會區域,其特殊自然生態環境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地位,以及重要發展戰略布局和戰略目標定位,決定了發展生態城市是其城市建設主攻方向。而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以人民為中心,讓生產生活在生態城市群落系統中的人民群眾住得原生、吃得生態、行得安全、病得可治、游得暢快、購得無欺、娛得舒心、樂得其俗。他認為,雙城圈生態城市建設意義重大。成渝地區同處長江黃河上游且靠近源頭生態屏障區,成渝兩市共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導地位和四川盆地,周緣環境地質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生物生境多樣、能源物源資源豐富,必須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必須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堅持綠色本底,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經濟發展路子,發揮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主功能,推動發展綠色轉型、生態轉型,切實發展生態城市,促進自然—人—社會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打造環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文化生態化、社會生態化生態共同體,以培育放大西部地區經濟新增長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雙循環發展“主動脈”,以推動實現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高品質宜居地建設提供健康、幸福、快樂的生態城市示范。并進一步提出雙城圈生態城市建設戰略構思和雙城圈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舉措。
促進會副會長、原省委防范辦副主任、巡視員尹大明在發言中提到,中央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突出了成渝雙城的協同、帶動作用,成渝地區將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增長級和動力源。
促進會副會長、成都市溫江區委原常委、區政府原副區長趙一貴說,“成渝雙圈”處于內陸更處于西部,發展建設邏輯上應與其他三大區域經濟圈有很大的不同,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應該是本區域發展的主基調。今天研討會的主題就很符合這個主基調的,鮮明地提出了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突出了高品質宜居地建設,這是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體行動。并建議重視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
促進會監事、省政府參事室原副主任、巡視員任杰提到,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最核心最長久的問題是理念問題。生態文明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理當在應對性、應急性解決當前面臨的隨處可見可感可知的環境環保環衛等緊迫問題的同時,更需要追根溯源,著眼長遠,深入本質,著力生態文明理念的研究、建設、弘揚和養成等根本性問題。
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四川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兼校長、教授、博導文心田表示,成渝雙城圈是繼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之后的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其發展必然是高質量的,生態文明引領就是促進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并以溫江區為例,談到了“農旅”結合發展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思路。
促進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視員陳一農提到,發展“成渝雙圈”可吸引更多人才入駐成渝,將這里發展成為真正的人才洼地。他還強調,高品質生活應該是一種極簡的、生態的生活狀態。要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環境是關鍵,人自身的文明是關鍵,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
促進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原省文化廳副廳長嚴福昌認為,在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過程中,當經濟生活相對豐裕時,人們就會追求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川渝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兒女應該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通過文旅結合等形式,將巴蜀文化發揚光大。
促進會專家、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董進智作《推進鄉村藝術化 建設巴蜀水美新村》的主題發言,他認為,要達成“高品質生活宜居”這個概念,起碼要符合四個條件:一是生態化,二是融合化,三智能化,四是藝術化。生態化一是對生態的保護和建設;二是對生態的轉化,把生態融入到經濟發展之中,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三是塑造生態文明。融合化即現在的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高品質的生活離不開這些元素。智能化是指現在的智能科技,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數字化,沒有這些東西,就談不上高品質生活。藝術化就是把藝術融入到經濟發展建設當中。他指出,隨著近年來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從長遠來看,鄉村藝術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的鄉村振興就應該和藝術相結合,給它插上藝術的翅膀,建設出有中國特色的具有詩情畫意的美麗鄉村。成渝地區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應喚醒農民的主體意識,激發農民的內在情感,調動他們的創造性,發揮他們的主體功用。將藝術家、企業家匯聚一起,以各種藝術形式,挖掘和展示鄉村的美。把我們的巴蜀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熊貓文化等,融入到山水之中,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水美鄉村。
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胡代全認為,應把中小城市建設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一推動力,以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建設的總體規劃,認識客觀規律,把握客觀規律,運用客觀規律,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圍繞、服從生態文明建設展開,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硬環境。
省林業和草原局科研教育處處長張黎明結合省林草局近來與重慶聯合開展的一系列相關工作指出,作為林草行業,以生態文明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主要是抓好生態、發展業態、培養文態。并希望促進會接下來能多和大學、中小學互動,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普及到各大院校之中,從教育的角度提升老百姓對生態文明的意識程度。還要多和重慶聯合,構建起一個雙城之間的平臺,把四川生態文明推進變為雙城生態文明推進。
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教授廖果指出,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問題,是硬件建設優先而意識建設落后,視覺上的“綠”成了“生態”的標志,最后變成生態建設成功,文明建設卻沒跟上。利字當頭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像沒有根的樹,一吹就倒。他認為,“宜居”應該符合“宜業、宜學、宜行、宜游、宜購、宜安” 六點要素,否則都談不上高品質。
促進會理事、宜賓學院教授黃飛認為,是不是高品質?需要制定一個標準來衡量。并從綠色能源和低碳城市、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方面交流了能源、經濟和環境之間協調平衡發展問題,來充分理解生態文明引領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
會議最后,中建深圳裝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黨總支副書記、紀檢委員趙虹及綠指(成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鄭永濤,分別結合自身公司情況,圍繞“成渝雙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建設作了相關發言。
促進會副會長、秘書長、民盟省委委員、生態環境與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曹鶴艦,成都市溫江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陽及促進會秘書處相關同志、相關會員參加了會議。